【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主办:山东女子学院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ISSN:1008-6838
CN:37-1477/D
影响因子:0.257778
被引频次:8389
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闽江流水伴书声——追忆百年华南女院

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雨后的仓山,古榕新绿,樟树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蜿蜒上下的沥青路上雨水流过,闪烁着发白的亮光。这样的天气适合漫步,回转间即可与上世纪的红砖洋房相遇。仓山,自古以来都是

雨后的仓山,古榕新绿,樟树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蜿蜒上下的沥青路上雨水流过,闪烁着发白的亮光。这样的天气适合漫步,回转间即可与上世纪的红砖洋房相遇。 仓山,自古以来都是福州地区的教化重地,有一种异于闹市的清静与安然。清末民初,这里作为五口通商之桥头堡,外国人聚居,华洋杂处,又为她平添了浓浓的异国情调。洋房、教堂、旧茶厂……许多历史的痕迹在今天还处处可寻。一些老洋房改建的咖啡馆、小酒吧里时人影绰绰,马厂街,槐荫里的老式民居当中不时走出来背着画板,披着长发的潦倒艺术家。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还拥有大量的信众,每到礼拜日的时候,天安堂、基督堂里会响起夹杂着福州话的唱诗的歌声。 19世纪中期的仓前山,除了各种使领馆、洋行林立,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身着西服洋装蓬蓬裙的外国男女穿行,他们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商业上的冲击,也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孩子们开始被送进洋人牧师开办的学校,跟着洋师姑识字念书,学习舞蹈甚至物理和生物等自然学科;在那个躁动的年代,处处充满了改变和希望、变化与未知。 仓山是福建地区最早开办女学的地方,从咸 丰九年(1859),美国女教士娲标礼、娲西利姐妹(Miss Woolston)和宝姑娘(Miss Potter)在福州仓山办女塾(初称“内女学”)开始,陆续有毓英、陶淑等女子小学、中学建立。但高中毕业的女学生们想要有更多的求索,只能远赴英美或日本等国留学。这让在华的教师们意识到这里应该有一所大学。当然,建造一所大学——这和许多当时看起来不可能的梦想一样,充满了未知的艰难与荆棘。但得益于传教士们对于信仰的坚持,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天国的基督堂 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仓山的众多西式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要数华南女院旧址。 从1908年程吕底亚教授等人提出建议,到获得美以美公会的拨款真正动工修建,其间历时3年。1911年12月12日,当学校动工奠基的消息传来,预科班的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带来铁锹和工具,希望能为未来的教舍挑第一堆土。最兴奋的应该是建造这个梦想的程吕底亚教授,她为华南女院的创建倾注了最多的心力。校舍建造一年之后,在经费耗尽、工程停摆的困境下,远在美国的程吕底亚的哥哥,将自己的住宅卖掉,把钱寄给华南女子学院,才使校舍得以继续建造。 1914年盖成后的教学楼因其独特的样式引来当地居民的围观。高大的廊柱,宽敞的走廊,古典中国风与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结合……堪称当时最别致、最壮观的建筑。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天国的基督堂。 当年的校舍经过整修,如今仍然屹立在南台岛上,成为闽江边上一道不容忽视的风景。作为现在福建师大校部的办公区,也是许多怀旧的文艺青年爱探寻的场所,一些电影也在这里取景。曾经在央视热播的描写两岸情感的《原乡》剧组就曾在这里拍摄,剧中的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就是在这里取景…… 柏锡福会督主持的彭氏楼奠基仪式(1911年12月) 二、薪火相传 哪怕到今天也很难想象,当年几位女性传教士是如何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么庞大的梦想的宫殿。 华南女院的创始人程吕底亚女士于1925年 因病离开中国,她把一生绝大部分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福建的女性教育事业。在她之后,接任校长一职的是卢爱德女士。卢爱德在华南的时间不算长,但却发挥了桥梁作用,她大胆启用华人教师在学校中担任要职,提升华人老师的地位,并且将华南带向更为国际的视野。在她的争取之下,华南女院和美国七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得华南女院的七个系得到来自美国大学的经费和设备支持。 程吕底亚和教职人员(1913年) 1927年,全国上下掀起收回教育权的活动,在学校是停办还是将教育权交回中国的争论当中,卢爱德坚持继续办学,并主动放弃了校长一职,次年因病返回美国。收回教育权活动,主要是针对当时教会学生独立于中国政府的管辖,希望将教育主权纳入中国官方教育部的一个政府行为。据老华南的学生们回忆:1927年7、8月间,时任校长的卢爱德与华惠德分别辞去校长与教务长的职务。董事会准备聘请陈叔圭担任校长,王世静为教务长,但陈叔圭认为自己缺少王世静所拥有的校长素质,在王世静极力劝说下依然坚辞不就。 王世静的确是近代中国一位值得大书一笔的传奇女子,她出身名门,祖父王仁堪是清末状元。几个叔父在国民政府身居要职,姐夫陈芝美是英华中学校长,姐姐王世秀也是受过先进教育的知识女性,而福建首位官办女学的创始人王眉寿是她的祖姑母……当然,更加使之成为华南校史上闪亮标记的是她表现出来的新时期女性所拥有的自信与优雅。她的学生、也是后来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老师的许道峰回忆:王院长当时在校主教英文,第一节课印象最深。“王院长右手贴向额际,用流利的英语问候大家:‘Hello,I'm……’”作为学生的她被这一位传统女性的自信和优雅所感染,也是她们后来学习英语的动力。 为了把华南创始人的事业传递下去,毕业于华南的女生王世静担当起这所学校第一任华人女校长的重任。实际上,她与华南女院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当年正是通过她的叔父王孝泉的帮助,程吕底亚校长才顺利购买到建造华南的土地。为了更加胜任这一荣耀,她只身赴美留学交流。两年后,1930年1月18日,华南女院为王 校长举行了正式的就职典礼。此时,她33岁,刚从美国留学和演讲回到国内,风华正茂的年纪,她不知道,未来的岁月里,她还将带领这所学校穿越战争的纷扰,辗转迁校,历经波折。但是她认定了她的余生将在为中国妇女运动服务的道路上前行,为中国女性实现大学教育的理想,为中华妇女界,领受这份责任。 三、新曦初照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家庭不愿意子女进入洋人办的学校。据《福建通志·近代史》里记载,教会学校刚在福州建立的时候为了吸引华人子女入读,会提供孩子们吃住,甚至发给衣物和零用钱。即使是这样,也只有一些非常贫穷的家庭才会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生存问题而把子女送去洋人办的学校。所以华南女院第一届的学生当中,从程吕底亚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的只有五个人,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一所大学,华南女院对学生的要求并未因人数的缺少而降低标准。 华南附中运动会上的群体表演 首先在挑选生源上,华南女院规定须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之毕业生方准报考,并有毕业学校校长的推荐书及体格检查表。考生在规定日期到指定地点参加国文、英文、科学和数学等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才予以录取。新生于试验录取之后编入一年级。修过34学分,入二年级;68学分入三年级;修满100学分进入四年级;达132学分以上者方准毕业。华南女院遵循主修、辅修及选修制度。考试成绩 由平时考查、月考、期末考三种结合。平时考查主要是笔答或口答,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月考成绩、学期考试之成绩合并平均,60分之下者予以留级。 为这为数不多的华南女学生,学校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主要来自以下各个方面: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的美国女传教士数十人;受过教会教育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留学的中国女子;该校的校友、外请的兼职老师。各科教程除国学课外一律由笃信宗教女老师担任。就是国学课程也尽量选出身科举又受过教会教育的人来讲授。较高的师资素质保证了华南女院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在短短的四年里,将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华南女院英文和宗教科目所占比例相当大,英文科目有讲读、写作、英国文学史、英文教学法,同时要求学生用英文诵读剧院本、诗文等。其他系科也将英文的读写译作为必修课,这也使得女生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深造或就业没有语言障碍。同时,华南女院对体育教学很重视,将体育列为必修课程。一二年级时每周设有4节体育课,三四年级时仍有2节。除了教授体育技能外,还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站走坐姿。学校还定期举行运动会,每逢周日到农村的主日学校担任义务教员,教农村的孩子们唱歌、讲故事、卫生指导、手工和游戏等。抗战时期,学校专门设立了社教推广委员会,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这项活动。社教活动以妇女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目的是培养和指导学生对于服务事业的研究和选择,加强对服务人生的信仰,能从实际经验中认识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妇女中扫除文盲,促进健康,培养她们服务的人生和宗教信仰。 1922年,华南女子学院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事部临时特许证,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文凭,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学习。从此学生人数剧增,从1920年的21人,增至1923年的63人,又增至1936年的87人。协和大学首任校长高智评价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学校发展如此之迅速。”以至到后来,开明的家长都以子女入读华南女院为荣。 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华南女生们毕业之后再也不愿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她们都积极地投身社会事业,服务大众。据统计,华南毕业生中有78%都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服务,这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纪录。宋美龄说:华南的影响力透过成百上千的优秀女性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甚至不少毕业生在国际上也卓有影响,像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余宝笙、藻类科学家周贞英、留美心理学教授刘永和、妇产科专家夏美琼……得益于在学校所接受的先进教育与人格培养,她们在变动的社会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践着“受当施”的华南校训。 四、南平十年 如果没有战争,华南女院或许会在东南大地 上成长得更为壮大。但动荡的社会让一张书桌摇晃不定。1937年,抗日战火的硝烟延烧到福州。为了呵护女子们的大学梦,王世静和众多的老师一起带领学生把学校迁到了山区南平。相比金陵女大从南京到成都或西南联大从北平到昆明,福州到南平的路途并不算遥远,但对于这些象牙塔里的骄子来说,一路的风雨兼程仍然是人生当中不可多得的锻炼跟成长。她们一路舟车相济,互相扶持,又有赖当时南平地区的美以美会无私相助,把自己的布道场所和住处让给华南女院作为校舍,这群追求知识的女孩子才有了安放梦想的岛屿。 据曾经担任王世静秘书的陈琼琳老师回忆,在最困难的1941年,福州被日军占领,许多伤兵被送到南平的华南临时学校让女学生们代为照料和写家信。雪上加霜的是福州的彭氏楼失火,图书馆教室都付之一炬。这场火灾让王世静校长十分伤心,饮食不思。她写信给首任院长程吕底亚诉说自己的困境。已经归国的程吕底亚得信后安慰她:“不要因大楼被焚而过分烦恼,这座大楼并不代表华南。华南精神存在于全体师生的心中,是不可摧毁的。”这句话给予王世静极大鼓励。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精神力量,华南女院的师生们才能够穿透幽暗的长夜,始终向着光的方向进发。 南平临时学校的条件虽简陋,她们依然建立了实验室、图书馆,并且依旧微笑着寻找快乐。在谢必震老师编印的《图说华南女校》一书当中,保留了她们迁校南平时的许多珍贵画面。她们开舞会、开运动会,曾经华美的旗袍换成了粗糙的土布衣裳,但她们仍然未放弃对美的追求,女生们亲手设计制作出花样服装开起服装表演,还和当地的小朋友一起排演舞台剧…… 在被战火焚毁的华南女院校园前合影(1946) 1946年,战火停熄,在外流浪了十年的华南师生们回到仓山。十年前离开时王校长穿着连身旗袍和同学们一起照相,一张微圆的脸蛋在学生当中还分不出长幼,但归来时,王院长的头发已经花白,圆圆的脸型也成熟瘦削,线条变得更加的坚毅,她们站在被战火毁坏的华南女院校舍前留影,身后是残破的校园,但这群女性脸上仍然淡定地微笑着。 此后的岁月,在王院长的带领下,校方积极向美国联合董事会和中国教育部申请经费,又多方集资重修校舍,恢复课程。1949年华南女院响应政府号召,将教育权交回教育部。王世静亲手 把代表着校长权利与责任的10颗印章交还政府。 1950年,外国人大批撤离中国,华南的外籍教师也纷纷离开福州,华南女院与协和大学由政府接收,并入福州大学,即后来的福建师范大学。至此,华南女院的使命告一段落。1984年,86岁的余宝笙教授倡议筹建“新华南”,即后来的“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许多旅居各地的华南校友都踊跃捐款,那又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启…… 五、伊人宛在 时隔百年,宫殿一般的校舍历经劫难与修复后依然矗立在闽江畔的仓前山上,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院内老旧的砖墙上葱笼的藤蔓恣意生长,犹如当时的女生们柔婉但富有生命力的身姿。在那个动乱纷繁的年代里,华南的守护者们伸出臂膀,共同支起了一片精神家园,庇佑了一群幸运女生安静的甜梦,也开启了她们对于未知世界无限的向往。在那空旷的走廊与阁楼上,曾经多少身着旗袍手捧书籍的女生轻跑追逐,橐橐的足音还时常回响。华南的存在不光影响教育了这些女学生,更通过她们把一种女性自强与独立的精神传播开去,如同《华南女子大学校友歌》里唱到的: 穿过华南的小巷,路途有灯光照亮…… 华南女院一角  (池志海/摄)


文章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dnzxyxb.cn/qikandaodu/2020/0922/381.html


上一篇:提高山东家具行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你不必一定要成名